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Gregor Collienne



充滿相對與創意的比利時攝影師 – Gregor Collienne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21-600x450-550x412.jpg

比利時從事商業設影多年的設影師Gregor Collienne拍攝了許多饒富趣味的作品。從他的作品中幾乎看不到任何的商業氣息,但卻總能巧妙地吸引你的目光,無意間傳達廣告的意涵。每一幅作品幾 乎的可以獨立存在著一段故事,如果把他放在一起,就會變成一系列的故事。只要仔細端倪,就可以看出他眼中的世界。

Gregor Collienne_10
 你忘了帶鑰匙嗎?大嬸

Gregor Collienne_9
身歷其境,這樣看球賽才過癮

Gregor Collienne_8
在家就能夠去血拼

Gregor Collienne_7
甜蜜的雙人世界,泡澡還能聽歌劇

Gregor Collienne_6
預備,Go!!

Gregor Collienne_5
轉角遇到「愛」!

Gregor Collienne_4
全部都是我的!

Gregor Collienne_3
私人交通工具,一定要做好防盜措施。

Gregor Collienne_2
隱形車

Gregor Collienne_1
隱形雲霄飛車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13-600x450-550x412.jpg
鴕鳥心態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7-600x450-550x412.jpg
教練,我的救生圈好了嗎…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9-600x450-550x412.jpg
我的志願是….太空人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16-600x450-550x412.jpg
Super Star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600x337-550x308.jpg
遠距教學!?這樣落差會不會太大。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33-600x337-550x308.jpg
CSI犯罪現場就在你家隔壁。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15-600x450-550x412.jpg
我的獵物-從夜市獵到的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22-600x450-550x412.jpg
桃色禮物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25-600x450-550x412.jpg
老闆說「整間」都要打蠟!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28-600x450-550x412.jpg
誰要來陪我打球,這裡超刺激!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31-600x450-550x412.jpg
小心,不要惹我。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291-600x450-550x412.jpg
要趕快修好,要不然等一下節目要開始了!

gregor-collienne-photography-32-600x450-550x412.jpg
四海為家

Gregor Collienne的就像是影像的魔術師,
將所有不合理變得合理,但不仔細端詳卻又看不出來。
他的攝影作品顏色溫潤不衝突,看起來是很舒服的,
人物中的動態也都很自然不誇張,卻又充滿戲劇張力,
但無為和感的畫面不仔細看其實也看不出來照片中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我想這就是他之所以厲害並且受歡迎的原因吧。

Josef Alber & James Turrell

Josef Alber 與 James Turrell

1) 這兩位藝術家各自的創作背景與創作媒介


Josef Alber-
Josef alber是二十世紀最重要之藝術家與教育家之一,無論是放眼現代藝術史,或是從現代藝術教育的發展來看,亞伯斯都是備受尊崇且具有深刻影響力的人 物。 亞伯斯自1920年代初完成德國包浩斯(Bauhaus)學校的課程後即被聘任主持玻璃作坊,隨後又接掌包浩斯最重視的基礎課程,成為首位在母校任教的包 浩斯畢業生,也成為包浩斯在工藝、設計與建築的概念革新與現代化轉向上的主要舵手之ㄧ;1930年代隨著包浩斯被迫解散而移居美國,自此先後在黑山學院、 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任教逾四十年,終其一生致力於藝術教育的同時,也未曾停歇對於藝術創作的探索。
    包浩斯的理念得以在美國發揚光大,繼而在全世界對現代建築與設計產生無與倫比的影響,亞伯斯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在藝術教育方面,長年的教學相長累 積出二十世紀最具啟發性也最著名的色彩認知理論,1963年問世《色彩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 of Color)至今仍被認為是視覺色彩研究的經典之著;在藝術創作方面,由於亞伯斯對材料、形式與色彩的純粹化、簡約化的探索鑽研,使其自1949年起持續 發展《向方形致敬》(Homage to the Square)系列畫作,此系列的典型構圖係畫面上三或四塊方形單色色塊以等距離逐一內縮,平面上的色塊呈現出嚴謹的幾何層次進而賦予觀者三度空間的視覺 感,此系列也成為他最著稱的藝術「標誌」,他探討形與色關係的藝術與觀念對美國現代抽象藝術的發展產生重大的衝擊與影響,開拓幾何抽象繪畫的新領域,也成 為美國「歐普藝術」(OP Art)與「硬邊藝術」(Hard-edge painting)的先驅。



James turrell-
James Turrell是一位以空間和光線為創作素材的當代藝術家。善於將光線「可視化」的裝置藝術家,這位原本是唸心理學與數學的藝術家,透過精密計算與對身體感知的了解,將我們因太過熟悉而忽略的光影變化「具象化」,如視覺戲法般地賦予觀者魔幻的感受
光和空間的互動,以及觀者和作品之間的互動。


2) 這兩位藝術家如何在作品中進行色彩的探究




Josef Alber-
「形式的均衡」
亦可稱為「對稱的均衡」﹝symmetrical balance﹞,是指以中心兩邊,具有相等或相當的視覺量而形成的靜止現象。一般紀念性的建築物常採取對稱的均衡原則來設計,對稱的均衡賦予作品穩重、莊嚴、寧靜的感覺。




James Turrell-
以色彩創作讓人感覺作品有空間感,讓作品富有質量和空間的延伸,但這些卻都只是投影所給我們眼睛帶來是視覺錯亂。james turrell自己闡述:“我將光當作一種材料, 但是感知才是我的媒介。我希望你能看你所看,感你所感。”他希望他的作品可以增強人們的感知,並且將這個感知延伸到一個供人沉思和啟示的場所。


3) 比較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展出方式



Josef Alber-
硬邊藝術(Hard Edge) 產生於50年代中期,試圖用幾何圖形或有清晰邊緣的造型,創造一種新風格和當時流行的抽象表現派相抗衡。他們拋棄抽象表現派常用的色彩明暗對比和有立體空 間的畫面效果,代之以重視色相對比和平面感的大色塊。於1959年由美國評論家J .蘭納命名的。




James Turrell-
James Turrell作品挑戰人們快速觀看藝術作品的習慣。他認為觀者在一件藝術作品上花費的觀看時間太短,以致於無法認真欣賞作品本身。變化萬千的光線讓觀者 仿若跌入於長日將盡的魔幻時刻空隙之中,讓人暈眩又不由自主地凝神觀看,他曾說:「有時候在觀看某些東西的時候,我會有點急躁。老實說,蒙娜麗莎在洛杉磯 展出時,我只看了13秒。但是,你知道的,現在有一個慢食運動。或許我們可以來個慢藝術運動,花一個小時來欣賞作品。」「我的作品是創造一個空間讓光得以 棲息,而觀者如何面對這個空間。通常,我們張著眼,卻對光線視而不見,這提醒了我,我們必須要有另一種觀看的方式。」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Looks Like Music

Looks Like Music:音樂的視覺模樣  
原刊登於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 Taiwan Oct. 2013, photo © Yuri Suzuki

旅居英國與瑞典的日本設計師Yuri Suzuki,專注於聲音藝術創作。
在盧森堡MUDAM當代藝術館展出最新作品「Looks Like Music」,在展覽空間地上設置大尺寸紙張,以及五個白色小小造型各異的機械裝置,會跟隨畫在白紙上的黑線行走,參觀者可使用彩色筆在黑線軌道上任意塗色,小機械裝置行經動線上的塗鴉,就會將色彩及筆觸轉換成不同的音樂,成為此裝置作品的一部分。設計師希望能夠發展出一種比專業五線譜更簡易的音樂記錄新模式,結合音樂與繪畫這兩樣我們天性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因子,操作模式不限年齡性別都樂此不疲,讓人人都能創作自己的樂曲,而紙上色彩繽紛的生動線條,更直接反應出跳躍音符該有的視覺模樣。  


 因為上個學期設計作業的主題式留聲機,當時想取用的概念就是將留聲機所發出的無形的音樂聲轉換成有形的音波線條曲線,在發想的過程中也碰到很多挫折跟困難。無意間看到這篇設計介紹,讓我感覺特別的熟悉,我的發想概念是將無形的音樂音波轉換成有形的圖樣,而這個設計主要的概念則是跟我的相反方向的,反過來用視覺可見的畫筆曲線讓裝置發出聲音,這麼一來大家都能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作曲家,創造屬於自己畫中情境的音樂。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Jackson Pollock

Jackson Pollock


Jackson Pollock的非具象繪畫手法是什麼?

美國畫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年)
是抽象表現主義中的「行動畫派」(Action Paining)裡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受超現實主義和德國現代畫家漢斯.霍夫曼的影響,
主張繪畫的行動要比繪畫的主題或觀念更為重要。
波洛克將沙子、玻璃碎片或其他物品摻雜在顏料裡,成為稠厚的流體,
再以畫筆或一根棒子將它們滴、灑、噴、甩在畫布上,完全摒棄造型和描寫的形式。
波洛克的噴、灑、滴、甩技巧和大膽的素材運用;
但他不贊同過度放肆地重複滴、甩等技法,或摒棄太多造型,
或捨棄其他多樣的呈現媒介或形式,造型就是他的信仰。

波洛克“動態繪畫”的創作過程很奇特,他先把畫布釘在地板上,
然後用棍棒澆上油漆,隨著畫家自己的走動,任其在畫布上滴流,
他說他的創作是潛意識的衝動。
"當我畫畫時,我不知道在畫什麼?只在完全以後,我才看到我畫了什麼。"
 他先把畫布鋪在地上,以直覺或偶然因素來表現畫家的下意識,
形成灑滴彩色的作畫方法,大約是在1947年。
他的技術結合了他身體的運動,指他有控制,塗料的粘性流動,
重力,油漆吸收到畫布。它是可控的和不可控因素的混合物。
扔,滴,淋,和飛濺,他會使勁移動畫布四周,
彷彿在跳舞,也不會停止,直到他看到了他想要看到的。

評論家哈羅爾·羅森堡(Harold Rosenberg)曾說:
"動態繪畫"與畫家圍著畫布作畫的動作有關係,
它引起了對繪畫過程的注意,
把作畫過程中留下的潛意識行庶效果作為藝術的創造,
一部分理論家們斷定這是抽象表現主義的一大貢獻。
可是另一位有實踐經驗的畫家說:
“當人們面對畫布作各種滴彩動作時,決不是單純的偶然性動作,
他仍要受到經驗和思考力的制約。”
我們從波洛克這些作品的色彩規律性上發現,
他的滴灑動作並非完全是非自
主的潛意識行為,相反地存在著"構思"的選擇機能。
觀賞他從19471951年間所作的抽象畫,
我們會發覺畫家所"構成"的是一種總體均衡的美,
有流動的和諧和自然激情的藝術魅力。



選出Jackson Pollock的一件作品做分析。

Lavender Mist


創作於1950(滴水期)在水滴和飛濺的混亂組合創建創建圖層
就是以單純的潑墨噴灑模式所製作的,
作品上的潑墨軌跡的多到幾乎無法複製的程度,
很明顯得它所具備的就是以純粹的單一模式所創造出來的抽象表現主義作品,
沒有具備功能性或是批判反思等的藝術目的。


波洛將畫所產生的氣氛表達到巔峰,技術上在濕油彩溶進其他顏材裡,
畫面佈滿了小小的黑點,散撒在淺暗粉紅上,產生出另一種不可思議的色調,
在隨意的動作中卻被下意識的潛力所操縱,他在畫前的構思是一絲不苟
,刻意的安排,製作時卻是隨意,自由地奔放,讓潛意識掌管,
他曾說:“我在繪畫時也不知道在什麼程度才算完全,
只當我停止動作時,就是這幅畫完全的時刻”。
波洛畫的精髓是畫的製作過程,是一段經歷,而不是畫的成品。
你可以和這過程起共鳴,感受其經歷,他的畫是一段旅程,而不是旅程的終點。
故此絕不能假造這經歷,最多只有模仿而已。
《淡紫靄》原名《壹.一九五零》
畫的色並沒有紫,而是由藍、白、黃、灰、赭色、粉紅和黑色,
畫右上角的手印,除為署名蓋章的作用外
,最重要的是表達畫的平面性, 是二度空間的概念。

在顏料中加入砂石碎,碎玻璃和鋁碎等材料,
他的滴彩是從美國印地安人的沙畫Sand Painting得到啟迪。
他的手法和藝術媒材使用,拓展蔪新的方向。
用豐沛的活力,抽象的符號,錯綜複雜的構圖,強勁的線條自由奔放的潑滴,
波洛溢出了激情、豁達與豪放。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亞洲巡弋

11/23 關渡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 Artists
方偉文Fang Wei-Wen、高雅婷Kao Ya-Ting、蘇育賢Su Yu-Hsien、劉和讓Liu Ho-Jang
賴志盛Lai Chih-Sheng、林冠名Lin Guan-Ming、黃子欽Huang Tzi-Chin、鄭博聰Cheng Bo-Tsong
吳季璁Wu Chi-Tsung、張暉明Chang Huei-Ming、陳慧嶠Chen Hui-Chiao、莊普Tsong Pu
陳松志Chen Sung-Chih、徐玫瑩Hsu Mei-Ing


亞洲,擁有獨特的地理面貌與歷史發展,更藴育出了各式豐富多元的文化與藝術形式。在邁入新世紀的全球化時代,全球經濟、藝術重心已逐漸從過去西方位移到亞洲,雖然西方美學依舊強勢當道,但面對全球化的劇烈變動,亞洲的藝術社群該以何種自覺來應對?我們該如何面對彼此,面對世界?身為亞洲的一份子,如何連結、構築亞洲藝術脈動,來面臨新世界的挑戰,亦是台灣當代藝術急欲思考的課題。


因此,本展以「亞洲巡弋」(Asia Cruise)作為十四位台灣藝術家和四位策展人的串連結合的基礎,邀請亞洲策展人與台灣藝術家以雙向參與的形式,呈現出台灣藝術家與亞洲策展人的多重想像,把關美館作為展示台灣當代藝術的抽樣場域,構成「亞洲巡弋」(Asia Cruise)展覽裡面的四個觀察主軸:鬼島(張晴文/台)、物證(王曉松/中)、隔絕今界(金善姬/韓)物體事件(金島隆弘/日)。這四條觀察路線,分別呈現了台灣當代藝術家們所關注的議題與各式創作方向。它可以是對社會現實的投射、個人微觀世界的窗口;對物體藝術的理解與詮釋,乃至於對國家現狀命題的再思考。由十四位台灣藝術家共同攜手合作,整個展覽以四條當代藝術巡弋路徑,除了藉由外部觀點來關照台灣當代藝術的共相之外,更反思台灣位於亞洲的定位與如何面對自身的各式複合議題,藉此一同交織出屬於台灣當代藝術的豐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