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Jackson Pollock

Jackson Pollock


Jackson Pollock的非具象繪畫手法是什麼?

美國畫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年)
是抽象表現主義中的「行動畫派」(Action Paining)裡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受超現實主義和德國現代畫家漢斯.霍夫曼的影響,
主張繪畫的行動要比繪畫的主題或觀念更為重要。
波洛克將沙子、玻璃碎片或其他物品摻雜在顏料裡,成為稠厚的流體,
再以畫筆或一根棒子將它們滴、灑、噴、甩在畫布上,完全摒棄造型和描寫的形式。
波洛克的噴、灑、滴、甩技巧和大膽的素材運用;
但他不贊同過度放肆地重複滴、甩等技法,或摒棄太多造型,
或捨棄其他多樣的呈現媒介或形式,造型就是他的信仰。

波洛克“動態繪畫”的創作過程很奇特,他先把畫布釘在地板上,
然後用棍棒澆上油漆,隨著畫家自己的走動,任其在畫布上滴流,
他說他的創作是潛意識的衝動。
"當我畫畫時,我不知道在畫什麼?只在完全以後,我才看到我畫了什麼。"
 他先把畫布鋪在地上,以直覺或偶然因素來表現畫家的下意識,
形成灑滴彩色的作畫方法,大約是在1947年。
他的技術結合了他身體的運動,指他有控制,塗料的粘性流動,
重力,油漆吸收到畫布。它是可控的和不可控因素的混合物。
扔,滴,淋,和飛濺,他會使勁移動畫布四周,
彷彿在跳舞,也不會停止,直到他看到了他想要看到的。

評論家哈羅爾·羅森堡(Harold Rosenberg)曾說:
"動態繪畫"與畫家圍著畫布作畫的動作有關係,
它引起了對繪畫過程的注意,
把作畫過程中留下的潛意識行庶效果作為藝術的創造,
一部分理論家們斷定這是抽象表現主義的一大貢獻。
可是另一位有實踐經驗的畫家說:
“當人們面對畫布作各種滴彩動作時,決不是單純的偶然性動作,
他仍要受到經驗和思考力的制約。”
我們從波洛克這些作品的色彩規律性上發現,
他的滴灑動作並非完全是非自
主的潛意識行為,相反地存在著"構思"的選擇機能。
觀賞他從19471951年間所作的抽象畫,
我們會發覺畫家所"構成"的是一種總體均衡的美,
有流動的和諧和自然激情的藝術魅力。



選出Jackson Pollock的一件作品做分析。

Lavender Mist


創作於1950(滴水期)在水滴和飛濺的混亂組合創建創建圖層
就是以單純的潑墨噴灑模式所製作的,
作品上的潑墨軌跡的多到幾乎無法複製的程度,
很明顯得它所具備的就是以純粹的單一模式所創造出來的抽象表現主義作品,
沒有具備功能性或是批判反思等的藝術目的。


波洛將畫所產生的氣氛表達到巔峰,技術上在濕油彩溶進其他顏材裡,
畫面佈滿了小小的黑點,散撒在淺暗粉紅上,產生出另一種不可思議的色調,
在隨意的動作中卻被下意識的潛力所操縱,他在畫前的構思是一絲不苟
,刻意的安排,製作時卻是隨意,自由地奔放,讓潛意識掌管,
他曾說:“我在繪畫時也不知道在什麼程度才算完全,
只當我停止動作時,就是這幅畫完全的時刻”。
波洛畫的精髓是畫的製作過程,是一段經歷,而不是畫的成品。
你可以和這過程起共鳴,感受其經歷,他的畫是一段旅程,而不是旅程的終點。
故此絕不能假造這經歷,最多只有模仿而已。
《淡紫靄》原名《壹.一九五零》
畫的色並沒有紫,而是由藍、白、黃、灰、赭色、粉紅和黑色,
畫右上角的手印,除為署名蓋章的作用外
,最重要的是表達畫的平面性, 是二度空間的概念。

在顏料中加入砂石碎,碎玻璃和鋁碎等材料,
他的滴彩是從美國印地安人的沙畫Sand Painting得到啟迪。
他的手法和藝術媒材使用,拓展蔪新的方向。
用豐沛的活力,抽象的符號,錯綜複雜的構圖,強勁的線條自由奔放的潑滴,
波洛溢出了激情、豁達與豪放。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亞洲巡弋

11/23 關渡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 Artists
方偉文Fang Wei-Wen、高雅婷Kao Ya-Ting、蘇育賢Su Yu-Hsien、劉和讓Liu Ho-Jang
賴志盛Lai Chih-Sheng、林冠名Lin Guan-Ming、黃子欽Huang Tzi-Chin、鄭博聰Cheng Bo-Tsong
吳季璁Wu Chi-Tsung、張暉明Chang Huei-Ming、陳慧嶠Chen Hui-Chiao、莊普Tsong Pu
陳松志Chen Sung-Chih、徐玫瑩Hsu Mei-Ing


亞洲,擁有獨特的地理面貌與歷史發展,更藴育出了各式豐富多元的文化與藝術形式。在邁入新世紀的全球化時代,全球經濟、藝術重心已逐漸從過去西方位移到亞洲,雖然西方美學依舊強勢當道,但面對全球化的劇烈變動,亞洲的藝術社群該以何種自覺來應對?我們該如何面對彼此,面對世界?身為亞洲的一份子,如何連結、構築亞洲藝術脈動,來面臨新世界的挑戰,亦是台灣當代藝術急欲思考的課題。


因此,本展以「亞洲巡弋」(Asia Cruise)作為十四位台灣藝術家和四位策展人的串連結合的基礎,邀請亞洲策展人與台灣藝術家以雙向參與的形式,呈現出台灣藝術家與亞洲策展人的多重想像,把關美館作為展示台灣當代藝術的抽樣場域,構成「亞洲巡弋」(Asia Cruise)展覽裡面的四個觀察主軸:鬼島(張晴文/台)、物證(王曉松/中)、隔絕今界(金善姬/韓)物體事件(金島隆弘/日)。這四條觀察路線,分別呈現了台灣當代藝術家們所關注的議題與各式創作方向。它可以是對社會現實的投射、個人微觀世界的窗口;對物體藝術的理解與詮釋,乃至於對國家現狀命題的再思考。由十四位台灣藝術家共同攜手合作,整個展覽以四條當代藝術巡弋路徑,除了藉由外部觀點來關照台灣當代藝術的共相之外,更反思台灣位於亞洲的定位與如何面對自身的各式複合議題,藉此一同交織出屬於台灣當代藝術的豐沛能量。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2013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今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20 After, After 20」為題,展覽匯集來自14個國家、148間畫廊、超過500位藝術家的3,000多件藝術精品,堪稱亞洲藝術聖殿。
今年,有市場保值度最高的華人大師趙無極、朱德群及國際當代名家草間彌生、奈良美智,還有崔西˙艾敏(Tracey Emin)、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娃威˙納法蘿莎(Wawi Navarroza)、吉姆˙藍比(Jim Lambie)等多位知名藝術家參展,國際接軌零時差。

 今年參展的148間畫廊中,海外畫廊占了78間,國內畫廊70間。在凸顯台灣特色的「經典畫廊展區」充分展現在地特色,以19、20世紀現代主義的作品為 主,展出台灣重要前輩畫家如李石樵、廖繼春等人的作品;「新媒體藝術展區」則呼應台灣科技島美名,創作多使用高科技媒材,帶領國際潮流;「新銳藝術畫廊展 區」及「新人推薦展區」則忠實呈現藝術後起之秀們的創新與活力。
此外,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自2009年起推出藝術開門(First Art)專案,邀請參展藝廊規劃美金2,000元以下的潛力股作品,帶動小資階級加入收藏藝術品行列。藝術開門系列作品包含創意與新世代幽默tone調的 新秀藝術家作品,當然也不乏大師級藝術家的小品經典,不論是第一次入手或是入門級收藏,都能在此感受藝術收藏的樂趣 。



 
剛進展場就看見這幅畫,畫面成圓弧狀,畫面中間向內凹陷,
讓人在看畫的過程中,彷彿真的置身隧道,真切感受到身邊景物飛逝的速度感。






陳士侯


水彩

陳士侯

向日葵
水彩

作者陳士侯的花系列作品,用色濃淡適中,筆觸精細,
畫面色調的構成也讓人很舒服,是我特別喜歡的一系列。
此系列的其中一幅,<<向日葵>>,栩栩如生,
近看向日葵樹葉的葉脈紋理也清晰可見,
花蕊間的咖啡色種子粒粒分明,彷彿正置身向日葵花海中。


David Gerstien

Hippodrome

(2008)
黃贊倫 金魚系列




王賢明
繁花似錦系列 (刺繡)

王賢明
繁花似錦系列 (刺繡)

王賢明
 繁花似錦系列 (刺繡)

王賢明
繁花似錦系列 (刺繡)

王賢明的繁花似錦系列,精緻到足以讓人在他的作品前,
睜大眼睛,倒吸了一口氣。繁花系列作品裡的一筆一畫,
都是作者用針線,一針一線繡上去的,畫面之精細,
讓人讚嘆不已,甚至花朵細部的一枝一葉都不草率,
細細勾勒出一件件令人詠嘆的刺繡作品。




孫立沙

花海
複合媒材Mixed Media
160 cm x 200 cm

徐薇惠

游擊女孩 --- 承受之輕?重?
裝置 (玻璃纖維 鏡面壓克力 米)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歷史中的時尚身體,巴洛克與洛可可

時尚中的身體邊界空間:歷史中的時尚身體,巴洛克與洛可可


photo ©Vogue US, September 2006
(The Boundary of Body in Fashion:時尚中的身體邊界空間,超長篇之第五小篇。)
十七世紀,進入巴洛克時期。巴洛克時期的時尚結構相當複雜,它創造了一種「非自然」的造型,如同其建築形式一般,以立體造型來誇大身體的表面,並藉此和別人有所區別。

女性的身體不僅有誇大矯飾的服裝,還有誇張至極的假髮,以及圈狀高聳硬挺的領子。男性的時尚身體趨於簡單且陰柔,由於當時社會氣氛重視的禮數,使得裸體成 為一個禁忌的話題,時尚身體至此完全從真實的身體解放出來,它被一種稱之為身體的人造形體所取代,時尚談論的「身體」是最新潮流所創造出來的身體。
十八世紀的洛可可風格,則重新強調半裸的圓潤胸部,使用馬甲、木質、金屬、或鯨魚骨來強力雕塑上半身,強調乳房的存在,整個胸部幾乎完全暴露在外。此時的 假髮比巴洛克時期還要更誇張,如同一座高塔,加了鯨魚骨的裙子,由錐形變成體積更大的圓頂形,然而裙長卻變短,仕女們的腳開始可以被看見。
十八世紀中葉,時尚身體的形狀又再次改變,這時出現的「駁籃式裙撐架」(Pannier)變為扁平的開闊形狀,甚至無法正常通過門框。時尚身體成為一件再 現其社會功能的活藝術品, 也反映了法王路易十六統治期間,失去政權的心理意識,以更華麗的衣飾做為補償,以此試圖與崛起的中產階級做區隔,時尚身體是區分社會階級的方式。


 比起文藝復興時期過度僵硬而規律的裙擺,洛可可時期的裙襬已逐漸變得柔軟而蓬鬆,開始使用白紗與蕾絲這些叫浮誇而浪漫的材質作為綴飾。


 因為特別喜愛當時的古典時尚,我找了許多有關這類的書。看到這幅畫也讓我想起,曾在書上看過,對於十九世紀法國人來說,"散步"是每日不可或缺的例行活動,即使在冬天也不例外。
或許是因為當時(1830-31)很冷,所以散步時的打扮也是重裝備。因此白絹緞子的長形披肩也在此時到達了全盛時期,更衍伸出許多華麗的頭飾帽飾,為了搭配各式華麗洋裝,在帽穗與帽戴上更多出了許多新花樣。


這是個富裕,繁榮,浮華而美好的年代。

 

歷史中的時尚身體,文藝復興

時尚身體邊界空間:歷史中的時尚身體,文藝復興


"Dama col liocorno", Raffaello Sanzio(拉斐爾), 1505
(The Boundary of Body in Fashion:時尚中的身體邊界空間,超長篇之第四小篇。) 
文藝復興重新把「人」帶回討論的中心,一切不再都以「神」為唯一崇尚的標的,復興古希臘羅馬的身體美學,然而卻沒有在塑形身體的行動上回歸。並且從這個時期開始,西方時尚身體開始積極地強調一種矯飾性,強力透過服裝來改變身體的輪廓形象。



 在女性的時尚身體方面,16世紀開始,腰線向下降為一個正常的位置,
上半身開始穿著馬甲,臀部加上臀墊或是裙撐,強調女性曲線, 繪畫中的身體姿勢也呈現流暢感,
與中世紀的僵硬拘謹姿勢大不相同。

時尚身體的焦點,仍然集中在男性身上,除了延續中世紀末的強調褲襠,
開始穿著有「陰囊袋」(codpiece)的褲裝,上半身的袖子也開始膨脹,
塑造倒置 的正三角形般的強壯體態。

 
從文藝復興以來延續的膨裙,隨著時間演變也都走出了自己的風格,但不論哪種樣子,我想都是女孩子最嚮往的吧!在經典影集"飄"當中,女主角郝思嘉也是穿著著這樣的蓬裙,每天漂漂亮亮的周旋在愛慕她的男人之間,無憂而快樂的生活著。

我曾在鹿谷茂的"明天是舞會" 書上看過,那是一本專門介紹十九世紀法國女性時尚生活的一本書,當中的女孩都有著個個的穿衣哲學,白天的便服,到毛差外出服,漸漸講究,連居家服看來都非常精緻,講究而前衛,對我來說,那是個非常美好而華麗的世代,也是我認為最美好與嚮往的。

EBRAICITÀ AL FEMMINILE

 EBRAICITÀ AL FEMMINILE:

二十世紀義大利的猶太女人 

 

Pincherle, Gatto e pappagalli, 1984 


原刊登於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 Taiwan Aug. 2013, photo © Padova, Centro Culturale Altinate San Gaetano
在以母親為血緣依歸的猶太文化傳統當中,女性的角色非比尋常,義大利帕多瓦Altinate San Gaetano文化中心,特別在歐洲猶太文化日期間舉辦「猶太女人」展覽。

本展覽以義大利猶太藝術家Antonietta Raphaël為主,選件數量不多卻概念完整,另外的七位藝術家Eva Fischer、Gabriella Orefficie、Adriana Pincherle、Lotte Frumi、Paola Consolo、Silvana Weiller等人的眾多重要作品,涵蓋各種主題,不僅反應出猶太人獨特的教育養成,以及其橫跨多語言、地區的眼界,策展軸線,縱觀義大利二十世紀前半的 藝術史,以及政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重申義大利自由主義固有的創造性自由。

 
 Fischer Barche, Amalfi, 1963

 Raphael, Io e i miei fantasmi, 1961

 Consolo, Autoritratto, 1932

Frumi, Le lavandaie, 1956
Orefficie, La spiaggia del Lido, 1923
Orefficie, La spiaggia del Lido, 1923
在這次「猶太女人」展覽當中,其中我最有感覺的兩幅作品分別是Raphael, Io e i miei fantasmi(1961)和 Consolo, Autoritratto(1932)。

Raphael, Io e i miei fantasmi讓我在看到畫作的第一眼就想起高更,偏暖色調的畫面,大量使用橘色,紅色,咖啡色,濃濁粗糙筆觸中又帶點細膩,女人的身體上的筆觸紋理特別明顯,和高更畫中,老婆的家鄉大溪地的女人有許多相似感,女人身邊的鮮紅色花串,也讓人感覺到濃濃的南洋風,但有趣的是,此畫的主題卻是,「猶太女人」。

而 Consolo, Autoritratto則讓我想起,畢卡索的「夢的解析與變形時期」,雖說畫面中的女人是具體的而非抽象,但猶太女人圓潤的身形,柔和的線條曲線,都讓我與畢卡索「夢」的女人有了聯想。然而兩件作品不同的是,「夢」的用色是繽紛而飽和的,畫面裡的女人看起來甜蜜而快樂,但Autoritratto裡的女人看起來卻是憂鬱的,用色也充滿了較沉重灰調子的藍。

有時我覺得看畫最有趣的地方,也是在聯想中找到相同的特點,但又發現其實有著大大的不相同,仔細觀察就能感受,在畫作中也都反映著作者創作當時的情緒,心理感受與周遭生活的點點滴滴。

CubeX:在家列印自己的高跟鞋

CubeX:在家列印自己的高跟鞋 



原刊登於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 Taiwan Sept. 2013, photo © Janne Kyttanen


3D列印的發展速度驚人,在短時間內已經從科技雜誌上的新知,演變成可購買的家用產品,為設計師開闢了嶄新的發揮天地,也讓時尚與工業設計間的界線日益模糊。

在 荷蘭開業的設計師Janne Kyttanen,長年致力於3D列印的設計領域,堪稱預知此潮流之先驅,其設計之燈具、家具、及織品等已經被MOMA、FIT、Vitra Museum等多間博物館收為館藏,在他理想的未來藍圖中,設計單品將會像現在從網路上下載音樂一樣便利,只需要點選喜歡的設計,便能在家中自行生產。 Kyttanen與3D印表機大廠Cubify合作,為最新的家用3D印表機CubeX進行一系列的合作,設計了四款高跟鞋,免費提供檔案下載,初步僅限35到40號尺寸,接下來將會開放更多尺寸以及客製化選項,從此時尚不再只是單方面的一昧接收潮流,消費者多了更多參與改變的權利。



 
      3D Scan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風潮和趨勢,上學期的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課程當中,起初老師說出"3D列印"這個名詞,真的很讓人難以想像,並且介紹過幾個,用"噴"出來的家具設計,那時候真的覺得是天方夜譚,後來老師親自教我們使用這個技術,而我們也實際操作過,看著機器緩慢移動最後噴出自己電腦裡建好的模型,那種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
      我想接下來3D Scan技術的普遍,會造福更多的人,不限於女性。3D列印出來的商品不只精準,材質輕,而且不受限於建模技術,可以噴出更多更自由的形體,甚至連假牙都可以製作呢!真的非常酷也非常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