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RAICITÀ AL FEMMINILE:
二十世紀義大利的猶太女人
原刊登於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 Taiwan Aug. 2013, photo © Padova, Centro Culturale Altinate San Gaetano
在以母親為血緣依歸的猶太文化傳統當中,女性的角色非比尋常,義大利帕多瓦Altinate San Gaetano文化中心,特別在歐洲猶太文化日期間舉辦「猶太女人」展覽。
本展覽以義大利猶太藝術家Antonietta Raphaël為主,選件數量不多卻概念完整,另外的七位藝術家Eva Fischer、Gabriella Orefficie、Adriana Pincherle、Lotte Frumi、Paola Consolo、Silvana Weiller等人的眾多重要作品,涵蓋各種主題,不僅反應出猶太人獨特的教育養成,以及其橫跨多語言、地區的眼界,策展軸線,縱觀義大利二十世紀前半的 藝術史,以及政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重申義大利自由主義固有的創造性自由。
Fischer Barche, Amalfi, 1963
Raphael, Io e i miei fantasmi, 1961
Consolo, Autoritratto, 1932
Frumi, Le lavandaie, 1956
Orefficie, La spiaggia del Lido, 1923
Orefficie, La spiaggia del Lido, 1923
Raphael, Io e i miei fantasmi讓我在看到畫作的第一眼就想起高更,偏暖色調的畫面,大量使用橘色,紅色,咖啡色,濃濁粗糙筆觸中又帶點細膩,女人的身體上的筆觸紋理特別明顯,和高更畫中,老婆的家鄉大溪地的女人有許多相似感,女人身邊的鮮紅色花串,也讓人感覺到濃濃的南洋風,但有趣的是,此畫的主題卻是,「猶太女人」。
而 Consolo, Autoritratto則讓我想起,畢卡索的「夢的解析與變形時期」,雖說畫面中的女人是具體的而非抽象,但猶太女人圓潤的身形,柔和的線條曲線,都讓我與畢卡索「夢」的女人有了聯想。然而兩件作品不同的是,「夢」的用色是繽紛而飽和的,畫面裡的女人看起來甜蜜而快樂,但Autoritratto裡的女人看起來卻是憂鬱的,用色也充滿了較沉重灰調子的藍。
有時我覺得看畫最有趣的地方,也是在聯想中找到相同的特點,但又發現其實有著大大的不相同,仔細觀察就能感受,在畫作中也都反映著作者創作當時的情緒,心理感受與周遭生活的點點滴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