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想得獎牌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想得獎牌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跳水是一項很優美的運動項目,雖然每次的表演都只在短短的幾秒鐘就結束,但是其中展現的力與美可是無與倫比。
但是要從事這項運動首先要克服從高空一躍而下的恐懼感,畢竟跳水台真的很高,像法蘭可能會挫個半死。
前一陣子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比賽,他們特地蓋了一棟名為「水立方」的運動館,許多的水上比賽項目都在裡面舉行,有趣的是他們還裝設了攝影機,在跳水員往下跳的那一剎那拍下他們的表情,有些看起來面目猙獰。
要得獎牌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啊! 多練幾年吧!











關於跳水這件事,曾經看過日本一部電影<<跳水男孩>>,故事主軸圍繞在三個男孩身上,主角阪井知季看起來白白淨淨的,一開始對於跳水也是單純抱著喜愛而沒有野心,甚至還是個失戀就想放棄跳水的軟弱男孩。但是麻木教練告訴他,其實他擁有別人所沒有的「鑽石之眼」,也就是瞬間視覺,在跳水的時候那種短時間又快速的活動中,他能很清楚的捕捉到每一個影像。電影裡裏面也有很多平常練習的景象,不是猛對著水跳就好,要練腿力、平衡力,還有專門在陸上練習翻轉的輔助器材,還有控制飲食等等...。
看完那部電影真讓人熱血沸騰,原本還想說,跳水真是一項帥氣的運動,真沒想到,定格後跳下去的臉原來是長這樣~~~~真是太幻滅了!!!!

絕對超越你想像的高難度跳水 5m80


絕對超越你想像的高難度跳水 5m80

 你對於長頸鹿的印象是什麼?有著長長頸子、姿態優雅、溫馴可愛的一種動物。也許你見過游泳的長頸鹿,那麼會跳水的長頸鹿是不是稀奇了許多呢?

但我們印象中的跳水並不是一項容易表現優雅的運動,看看之前的這篇文章《想得獎牌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 你就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說了。然而法國Cube Creative 製片公司的3D 作品,運用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的3D技術,讓模樣可愛看似嬌弱的纖細動物做了許多超專業的高難度的跳水動作。
看完影片後我唯一的問題是,為什麼他們不在落水的時候多喝幾口呢?動作完美得令人忌妒啊!






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su blackwell 割書藝術

割書藝術 - Su Blackwell

--

以下文章原文轉貼於:展破藝術立體書「剪」 - 新浪網 - 新聞

展破藝術立體書「剪」

(綜 合報道)一本書、一把剪刀,除了破壞,原來還可以創造。小時候,大人們總教我們閱讀要有想像力,配合文字的表達,才可投入於書本的幻想世界中天馬行空。但 有位英國女孩,卻選擇付諸行動,拿着剪刀一開一合,腦內最難忘的故事情節立即活現;自此,閱讀彷彿有了多一層意義,而她的作品,更比你所想像到的更鬼斧神 工。

這位英國女藝術家,名叫Su Blackwell,2004年便開始「剪書」,擅長利用二手書配合高超的剪紙技巧,一方面將故事內的精采片段,剪出不同的立體場景,另一方面把二手書變 成一件精緻的藝術品,讓二手書也可談環保。正於沙田新城市廣場舉行的展覽內的裝潢,便正如Su所剪成作品的放大版,感覺加倍詩情畫意。


















第一眼看到她的作品就決定一定打在部落格要分享給大家,因為實在是太棒,
能夠將書帶到另一個境界,甚至為書帶來了新的生命,
讓二手書不止是沉睡在書櫃裡。


一 邊看Su的作品,除了驚歎她的鬼斧神工,還會發現幾乎所有作品,都流露出一份淡淡的憂傷。他說:「可能是因為我的童年……很難用言語形容,但我過得比較寂寞,大部分時間也是自己一個人。」也因此Su尤其鍾愛安徒生的童話故事,被故事中的深層意義及感傷氣氛所吸引,就如Su其中一本剪自安徒生《老屋》的作品,由於 故事講述年老和寂寞,Su便造了一所房子,加裝小燈泡,屋點亮後,會看見一位老人坐在椅上靠着火爐的剪影,而從煙囪飄出的輕煙則是由書頁的字一粒一粒所剪出來的。

Su除了喜歡安徒生,還會經常到書攤挑選二手書,「我喜歡到二手書店,可能被書本的簡介吸引,也可能只憑它的書名。」而且他在切割每一本書之前都要先讀完整本書的內容才會開始動手「始終成品是出自書本,如果看不明白,便很難做到吧。」

而這種 剪剪貼貼的藝術,更是Su自小便「培養」出來的,當年只有兩歲的她,已拿着剪刀剪父親的書。「加上我愛閱讀及畫畫,而讀書也令人有很多啟發。」為了加進更 多元素,Su部分的作品會加入燈泡及摩打等小機械,現場的旋轉木馬裝潢,便是參照Su其中一本造了會轉動的旋轉木馬的作品。

Su的一雙手,為這些老舊的二手書本添上了新生命,用頁面種上樹木 ,長出森林,蓋出房子,終於故事說真的也長出了故事,不再是一張張白紙得堆疊,裏頭的文字都在做巧妙的雕塑之下躍然紙上,也為老舊故事添上了新的故事。

Victor Enrich 超現實建築世界

Victor Enrich 超現實建築世界 

游走現實及幻象間的創意攝影


    建築的世界總帶給人們無限驚奇與讚嘆,不論是自然環保的建築創作或是低調奢華的空間設計,建築的目的除了期待創造獨一無二的舒適環境外,也渴望能突破現有建築思維,讓住所成為生活裡的藝術美學作品。
 

     照片中的突兀建築其獨特樣貌吸引眾人目光,你一定很好奇這些極具創意的建築設計究竟駐足在哪些國家呢?其實這是西班牙攝影師Victor Enrich一系列建築攝影作品,拍下各都市中的建築輪廓,再以特效方式創造另一個超現實建築世界,目前這些作品都還只是Victor Enrich的一個美麗幻像。



 









    游走在Victor Enrich創建的天馬行空,逼真效果實在驚人,一張一張毫無破綻的魔幻照片,看起來那麼科幻,就像不可能存在於地球上的怪物,但卻又毫無破綻的呈現在照片當中,彷彿按下快門就能做到。但其實這些作品都必須耗時一個月才能完成。
    Victor重新賦予了建築不一樣的生命力與想像空間,沒有建築專業知識的包袱,不論是高樓公寓、辦公大樓、低矮平房、百貨公司……等,憑著直覺在現實與幻想的邊緣間構築專屬於自己的創意設計,在顛覆生硬 的物理建造邏輯時,建築師們或許也能重新思考建築空間的更多可能,從中擷取靈感,讓其不再只是虛構的思想!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快樂王子


 快  樂  王  子

The happy prince

 
 小燕子為了貪戀一根蘆葦而從南飛的友伴中落單,
飛過城裡,正好歇在快樂王子雕像下。
王子是一個雕像,看到人間疾苦,於心不忍,
卻動彈不得,只好請小燕子幫忙,
將他一身寶貴的東西都送給了需要的人。
小燕子剛開始還有點勉強,
但最後他了解王子為什麼要這樣做,
也愛上了如此無私而聖潔的品格,
終於無怨無悔的陪著王子鞠躬盡瘁……。

《快樂王子》是英國作家王爾德最感人肺腑的經典之作。
楊志成用柔和的粉彩,感性的詮釋出小燕子如何在付出和
給予的行動中體驗到愛的真諦……。
  


          王爾德的童話中有一種規則,往往是擁有一種形式的『美』,如財富的佔有、甚至外表的炫麗,對『美』的貪戀,最後是對於『美』的放棄。因為了解到這樣的『美』必須付出多沈重的代價、必須犧牲如此多、甚至引發如此慘傷,造成許多災難,因此願意割捨這種『美』。或許在作者王爾德的思想中,認為生命中真正的『美』,只是個人自己的執著罷了。
   快樂王子佇立在高高的山丘頂上,身上黏滿了金片及寶石,那人人都求之不得的榮華富貴。作者命名他為快樂王子,但他真的快樂嗎? 王爾德將象徵的快樂王子,與象徵災難,生活窮困悲苦的人們放在一起,意味美好其實是長伴隨著災難而共存的。有錢人在漂亮的大房子裡飲酒作樂,夜夜笙歌,窮人們卻沒有食物可以吃,甚至在巷弄街隅的一角挨餓受凍著,這表示著社會的貧富非常不均,也就是社會已經出了問題。
快樂王子所在的城市看似繁榮、富有,然而底層中卻隱藏著多少的黑暗面?王子看見城市中一切的醜惡和窮苦,感到非常難過,而將自己身上的一一捨棄,以便幫助社會中下階層,窮苦的人們。因此他請燕子把自己身上的紅寶石、金葉子及藍寶石全部送給窮人。象徵著有高尚情操的人,理應奉獻一切,幫助苦難的人們,不應該只會咒罵,嫌棄,瞧不起。
   這本書,當我讀到王子身上失去了往日光彩,人們開始在底下議論紛紛,快樂王子默默地承受了所有的指責與非議,仍然平靜地望著遠方。天氣越來越冷了,王子身上積了厚厚的雪。這個段落時,覺得好鼻酸。這世界上是有許多人在犧牲與奉獻的,他們感受到世界的醜陋,看見窮困的角落,所以挺身而出; 但人與人之間好像總是有那麼一層跨不過的嫌隙,他們不會對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也不懂得體會別人的苦心。我最瞧不起的,還是愛慕虛榮的那種人!只會用金錢衡量感情,只會用金錢衡量別人對他付出的多不多,然後到處炫耀,到處說,真是太可笑。世界上就是有某些敗類,自己也不是多有成就,卻去瞧不起老人!瞧不起窮人!
   有一次回家的路途中,在信義幹線的公車上,到了信義金山站,一個老奶奶要下車,她駝著背,步履蹣跚,站定了後,她一時間找不到悠遊卡,司機先生卻惡狠狠地告訴她:下次沒有卡就不要坐車啦!」天哪,我在旁邊看我都要哭了!後來我跟奶奶一起下車,陪她過馬路,還狠狠的瞪了那了臭司機一眼,我很想去檢舉他,讓她的上司把他開除,但是不知道該找哪個單位。總之,這種沒有同理心的人真的很過分!也不配當為人民服務的公車司機吧?

驚艷布魯哲爾



驚艷布魯哲爾

The Mill and the Cross


 



   那天在家裡搜尋<<經驗布魯哲爾>>pps播放器卻找不到這部片子,上網查才發現,原來別名是<<風車與十字架>>。正當我一邊疑惑著這部影片跟十字架到底有關係,並一邊開始撥放影片後,我得到了答案。之後又上網詳查,才更明白了片中的寓意。
   原來,布魯哲爾是十六世紀時北方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重要畫家,與南方翡冷翠文藝復興三傑: 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齊名。當時北方文藝復興的繪畫風格多是繪製民間世俗生活的人形百態與情感細節,然而南方文藝復興的畫作相對較強調理想世界與理性思維。
<<驚艷布魯哲爾>> 以宗教與神話為題,形上形下,現世理想截然不同。

   觀賞<<驚艷布魯哲爾>>的心境與轉折,其實是很曲折,迂迴,且奇妙的!整部影片的對白其實不多,看的時候其實覺得很悶,其實中途暫停了好幾次,總是覺得無法專心投入影片的氛圍中。背景音效也不多,只看到畫筆油彩在畫布上刷出一幕幕過往的歷史景象,感覺分外的沉重,明明當時身邊環境是寂靜,但一幕幕映在眼底的畫面,其實心裡是蓬勃而忐忑的!那是一種獨特而從未有過的體驗。
   貫穿全片的是布魯哲爾的冷眼旁觀一切發生的的氛圍,反應了西班牙宗教,對尼德蘭的新教改革進行血腥鎮壓,一個字一句話沒有說好,一不小心就會受到酷刑,例如,我覺得最現實殘忍的”獨柱高台輪形曝屍架”,畫面的右上方,那人屍體已經被禿鷹啃食完,而禿鷹代表著執政者的殘酷迫害 ,屍體則表示百姓都生活在恐懼的高壓統治當中,象徵神聖的十字架,卻倒在地上拖行被踐踏,象徵理想的遠離,孤山上的風車,代表苦難中遙遠的希望,深刻而哀愁!

   在布魯哲爾的畫中,由濃濁卻清楚對比的色彩,人物的裝扮及神情,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的畫面中深刻哀戚的氛圍以及人物的情感釋放與身不由己的無奈。透過他細微的觀察,將當時小人物生活的苦痛,及政治、宗教的打壓,通通搬進畫作中,再轉化為聖經故事,鋪陳出當年史詩的悲壯與宗教的分歧景觀。
   The Mill and the Cross〞導演選擇少講話,用艱澀的冷漠來陳述,用暗喻的畫面來衝擊,我看完全片很悶很有壓力,但也希望(驚豔布魯哲爾)能挑動你對藝術莫名的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