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驚艷布魯哲爾



驚艷布魯哲爾

The Mill and the Cross


 



   那天在家裡搜尋<<經驗布魯哲爾>>pps播放器卻找不到這部片子,上網查才發現,原來別名是<<風車與十字架>>。正當我一邊疑惑著這部影片跟十字架到底有關係,並一邊開始撥放影片後,我得到了答案。之後又上網詳查,才更明白了片中的寓意。
   原來,布魯哲爾是十六世紀時北方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重要畫家,與南方翡冷翠文藝復興三傑: 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齊名。當時北方文藝復興的繪畫風格多是繪製民間世俗生活的人形百態與情感細節,然而南方文藝復興的畫作相對較強調理想世界與理性思維。
<<驚艷布魯哲爾>> 以宗教與神話為題,形上形下,現世理想截然不同。

   觀賞<<驚艷布魯哲爾>>的心境與轉折,其實是很曲折,迂迴,且奇妙的!整部影片的對白其實不多,看的時候其實覺得很悶,其實中途暫停了好幾次,總是覺得無法專心投入影片的氛圍中。背景音效也不多,只看到畫筆油彩在畫布上刷出一幕幕過往的歷史景象,感覺分外的沉重,明明當時身邊環境是寂靜,但一幕幕映在眼底的畫面,其實心裡是蓬勃而忐忑的!那是一種獨特而從未有過的體驗。
   貫穿全片的是布魯哲爾的冷眼旁觀一切發生的的氛圍,反應了西班牙宗教,對尼德蘭的新教改革進行血腥鎮壓,一個字一句話沒有說好,一不小心就會受到酷刑,例如,我覺得最現實殘忍的”獨柱高台輪形曝屍架”,畫面的右上方,那人屍體已經被禿鷹啃食完,而禿鷹代表著執政者的殘酷迫害 ,屍體則表示百姓都生活在恐懼的高壓統治當中,象徵神聖的十字架,卻倒在地上拖行被踐踏,象徵理想的遠離,孤山上的風車,代表苦難中遙遠的希望,深刻而哀愁!

   在布魯哲爾的畫中,由濃濁卻清楚對比的色彩,人物的裝扮及神情,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的畫面中深刻哀戚的氛圍以及人物的情感釋放與身不由己的無奈。透過他細微的觀察,將當時小人物生活的苦痛,及政治、宗教的打壓,通通搬進畫作中,再轉化為聖經故事,鋪陳出當年史詩的悲壯與宗教的分歧景觀。
   The Mill and the Cross〞導演選擇少講話,用艱澀的冷漠來陳述,用暗喻的畫面來衝擊,我看完全片很悶很有壓力,但也希望(驚豔布魯哲爾)能挑動你對藝術莫名的悸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