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沒有時刻的月台


沒有時刻的月台 黃春明

本書收錄黃春明近年所寫小說〈沒有時刻的月臺〉、〈有一隻懷錶〉等,以及早期未收錄成書,具現代主義色彩的作品。如〈男人與小刀〉,邊緣性格的苦澀 青年與小刀相依互屬,最後竟將一把危險的刀割進體內來。又如細膩刻畫戀愛故事的〈跟著腳走〉,失業記者M掙扎於愛情、現實冷酷之間,一日內奔波宜蘭、臺北 兩地。與戀人G之間的真愛約定,終被殘酷的現實、猛暴的颱風一刀割裂、毀壞。〈金絲雀的哀歌變奏曲〉筆法迥異於黃春明其他作品,活靈活現描繪一對父母與病 榻少女之間,生命與愛的交集。
此外,書中彙編的「最短篇」,則用簡單的文字,呈現意味深遠的故事。以〈買觀音〉為例,老婦人買了假雞血石觀音像,被眾人點破後不斷重複「我是買觀音、我是買觀音……」,其拒絕承認受騙的情緒,夾雜了崇拜神祇的單純心情,嘮叨反覆的口吻勾勒出老婦人的無奈。
本書之小說人物多有深刻思考。讀者隨故事主角遁入內心獨白,遠離人間,而令人錯愕、出乎意料的小說結局,則令人產生一種獨白過後的自省觀照。



國中高中國文課的時候『黃春明』這個名字總不絕於耳的在我周圍繞阿繞的,約略知道他是一位現代鄉土作家雖然對於他的是耳熟能詳卻沒有真正閱讀過他的哪一本書,哪一件作品,直到最近讀了他的這部中篇及短篇夾雜的作品集---沒有時刻的月台。

   作者的情感真摯且細膩,雖是描述著瑣碎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更貼近,最讓人感同身受的角度好比在中篇小說---男人與小刀中,起初他描述著旅人們回到他們的家鄉---宜蘭羅東時的心路歷程,在火車上會意的對看眼神,巧遇舊識的驚奇與尷尬氛圍,以及抵達家鄉時,火車門開啟的那一刻,頓時吸入鼻腔的喜悅與鄉愁,深刻的刻畫出外旅人們著近鄉的激昂與情怯 ;而男人跟小刀之間的依附關係,便是自學生時期他偶然看見霸凌事件開始,他撿起那把刀,就像是一種寄託,壓力大時玩他玩得更勤,那是家庭,事業,父母對於他終生大事的壓迫逼過來的現實,最後他在恍惚間,把那把刀插入了身體中。那是社會中某些小人物的無助,懦弱,以及不肯面對現實的通病,在陽育恍惚自殺的那一刻,有一種悲哀的苦澀,卻又讓我覺得荒謬而可笑。

   而另外一篇流傳很廣的最短篇小說---買觀音,老婦人買了假的雞血石觀音像,被人點破後,卻不斷喃喃自語地念著「我是買觀音、我是買觀音…」這句話,暗暗刻畫著老婦拒絕承認受騙的情緒,也夾雜著人們崇拜神明的單純心情,在他喃喃自語的念著””我是買觀音 的同時,也再再勾勒出老婦人的無奈。雖然只是看一篇不過幾百字的極短文,看到這篇時我卻不自不覺的紅了眼眶,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只要看到有關於老人的事情就會特別感慨特別難受。也或許是一種移情作用吧,看著自己最愛的爺爺漸漸的蒼老,霜鬢斑駁,身體也越來越不好,吃不下而變得消瘦,每次想到就會鼻酸,很崩潰,很想大哭,那應該就很是害怕失去的心情吧?再看著作者描寫買了假觀音的老婦人,我彷彿難完全能夠感受得到她的無助還有不知所措,那種心底的失落,很心酸,很心疼。

    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叫做『牛鈴之聲』,短短幾分鐘的預告片看了八次每次都痛哭,後來又看了電影,第一幕我就哭了,然後越哭越慘,所以後來這部片子我分了六次才有辦法把他看完;我很崩潰,兩個老人這麼老了還要下田,腳明明不方便還要下田,他們的老牛陪了他們很久,雖然很老了走不動了老爺爺還是把他當作寶貝,老人堅定的眼光,但再看見別人鄙視嘲笑眼神,那好像是悶在胸口一團化不開的濃霧撼動的我好久好久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好心酸。

   閱讀黃春明的小說時,他描寫小人物的那些深刻的無奈與身不由己的悲哀時,我好像都會自以為能夠感同身受,所以感觸才會特別深,會覺得同情,會覺得心酸難過。爸爸總是說我濫情,他很不喜歡我這樣,有一次我跟他說,我在網路上看到板橋收容所有三十幾隻純種名種犬,問媽媽想不想多養一隻狗?爸爸說不好,我說,可是這樣他們都會被安樂死,但是我爸爸卻說,妳以為妳是活菩薩嗎?根本救不了那麼多的!這或許也是雙魚座討人厭的地方吧?多愁善感,自以為這樣叫做大愛,自以為能夠救贖所有人,自以為大家都需要妳的同情,卻不知道自己能力根本有限,卻不知道自己其實根本連自己都管不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